相傳明末清初年間,四川一位名叫慧明的高僧云游到此地,看到此處地氣好,上可通木蘭山佛地,下可通閔集鳳凰臺道觀,且地形較高,水陸可通。更重要的是,此地民風淳樸,信徒眾多,便決定在此地修建一座寺廟。因為地處于紅山一帶,故取名為紅山寺。 始建時規模較小,后因香火旺盛,遂逐年擴建,最后于清朝中期建成具有一定規模之寺廟:占地面積50畝,周圍樹木參天,有僧人30余人,寺院分為三重:即前殿、中殿、后殿。前殿:供奉有玉皇大帝之神像及諸位神靈;中殿:供奉財神及諸位神靈;后殿:供奉送子觀音及諸位神靈;三殿之間均用圍廊相連接,殿與殿之間并建有東西廂房十數間,供僧人香客食宿之用。
該寺院香火鼎盛時期,附近的信男信女均來朝拜,后來,還有黃陂、麻城、云夢等地的香客慕名前來進香,故常年香火不斷。因當時官府盤剝農民,苛捐雜稅多于牛毛,民眾無法生存,紛紛起義造反,農民暴動不斷。寺內一部分僧人也同情農民,遂聯合當地農民,參加了當時的反清組織ldquo;白蓮教rdquo;活動。后因ldquo;白蓮教rdquo;規模越來越大,參加該組織的農民愈來愈多,引起了清政府和當地官方的恐慌,于是派軍隊前來鎮壓。
官府的血腥鎮壓更加激起了僧人和農民積極反抗。激戰中雙方傷亡較大。最后,該組織還是被清軍鎮壓下去了。 在當地,因該寺院是ldquo;白蓮教rdquo;在鄂東的發源地和組織者,故清政府命令清軍趕走、毆打、殺害僧人和當地民眾十余人。更慘無人道的是:官府為了徹底剿滅ldquo;白蓮教rdquo;勢力,將寺廟及附近幾個村莊燒光,如三徐灣、獨屋灣(遺址現仍然存在)。在燒、殺過程中,一部分村民躲在藕塘的荷葉底下,才逃過了這一劫...
詳細介紹>>